前陣子我又開始睡不著了,所以翻出以前看的書再看一次,結果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後來我才想到,我應該去看一些生硬的書才對。就像我今天中午本來坐在沙發上看英文教科書,不知不覺就睡了兩個小時。
我最喜歡的書是《人性枷鎖》,每一次讀它都有不同的感覺,在意的點都不一樣。以前我很氣的是男主角的愛情被玩弄了,這次再看,我發現一個以前我總是馬馬虎虎看過的人物,居然是這麼的有啟發性。
他是一個說自己愛著「真、善、美」的人。抱持這個原則他總是輕易的透露出對俗世的不屑。讀到後來你會明白,他之所以這麼堅持「真、善、美」,是因為它們過於空泛,有太多的操作之處。
這個人不擅長太精深的辯論,第一,他不屑。他覺得事物(即便是學問)若是過於實事求是,反而隱藏了它最真實的一面;第二,他不能。其實他只是一個,用很空泛的話與理想來包裝自己的人。而令人最難以忍受的,是他往往用這樣的態度,對那些無論有意了解他,或是想要電他的人,擺出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我可以接受草包,但是我不能接受用傷害、中斷別人對話來證明自己的草包。這是草包界的最低階層。此外,很多草包是很有個性的,因為他們免不了在他人質疑中惱羞成怒。「我覺得你不懂。」是他們發火的原因。
他們對於許多事物的反對,那「反對」本身,就是他們的「堅持」。我想作者寫這個人物是很有企圖心的,他花了一些段落在刻劃這個人前期出現與後期時的「始終如一」。面對著一直在摸索反思成長的男主角,這個膨風的草包不改自信。但他在男主角與讀者的眼中,已經從一個近乎偶像的人,變成一個草包了。真的要說什麼人是草包,我一直覺得是那種,用某種華麗或是體面的外貌,堅持某種事物的人。他們的論點一旦受到質疑,他們就會說「是你不懂。」把對話中止了。
這個草包是一個衣食不匱乏的人,當男主角為了生活費發愁,在離家的日子裡看到了因為貧窮而餓肚子的人。這些胃抽筋、臉色發黃或是餓死的人們,都讓他體驗到了生命中無可奈何必須掙扎的地方。他在這樣的困頓中漸漸學會人生與「真、善、美」表面上相悖的事物,卻又體會出自己的一套「真、善、美」。當有錢的草包事隔幾年,俊美的臉龐已經不再,那些堅持以一種近乎習慣的惰性,展現在他的輕蔑言詞與表情中,疲態盡現。
毛姆的小說裡,有時會出現這樣的人物。他們秉持優美的價值觀,卻帶著譏諷看著世界,世界裡所有事都不優美,都不是純粹的。最後他們就用笑看人生的方式,冷笑過日子。我常常覺得是他們把日子過成這樣,而不是他們被日子挫敗至如此。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