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景美女中念書的第一年,我是搭公車上學。
去的時候,大概六點半出門,坐一班車到公館,六點五十分的時候,等到另外一班去景美的車。路上常常坐滿了黃色制服的同校學生,站著的把書包遞給坐著的,坐著的,頭東倒西歪睡成一團。雖然我總是睡得很飽的出門,但是那段車程我常是跟著搖頭晃腦,車程太長,而且又被切成兩段,搖啊搖的,我沒有心情背單字。
回家的時候,我就不搭兩段車了,我會走到離校門比較遠的地方,去坐一個小時才一班的209,有時候會等很久,而坐上了車也是很久很久才會到家,我常是天亮時上車,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已經天黑,但是離家還有一段距離。
我很不喜歡坐長途車,你音樂聽到耳朵痛,書看到懶得看,最後就只有看著窗外發呆,超無聊。
所以,後來當我發現坐捷運可以到,雖然走到捷運站的路很長,我甘之如飴,到站以後轉搭接駁公車,司機飆一下就到了,而且時間越早,他飆得越快,後來我都搭6:05的第一班車,到學校是六點半,在捷運上我很有效率的背一回單字,回家的時候,在捷運上把同一回單字再念一遍。時間很短反而很珍貴,覺得濃縮的東西比較優良。
長途車程還有一點我不喜歡,就是它實在耗時太久,我會想家。每當天黑了,塞在車陣裡,我總是會很害怕,覺得自己像是迷路一樣,天都黑了啊,我要回家。
最近去做訪問,因為速度,我迷上高鐵了,它實在解決了我一直以來搭車的心魔啊,而我在高鐵上,即便時間再短,我都可以看書看的很過癮,所以每次要出門前,我都會去二手書店買兩本書,在去程與回程上看。而且,我知道它可以讓我快速回家,有一天晚上,已經十點多了,我還在台中,當時卻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知道一去到新烏日站,高鐵一個小時內就可以到台北了。
這種移動的便捷,一方面是因為科技的進步,但同時,我也必須要有相應的消費能力,才負擔的起把臺中、高雄當成是隔壁區的便利。要是我無法使用公費,也許全部的訪問對我還說都是折磨,因為我必須在客運還有火車上煎熬著。快速移動只是部份人的權力,這部份人是經濟條件好的一群,還有,在開發較多的地區的一群。但我同時覺得,這種便利,負擔的起的人會感到有掌控權:只要地圖與金錢,就可以去任何地方,但是,往往也會帶來無能,像是我。無能可以是認路找路的無能,尤其是開口求助的障礙。
昨天我去了南投,我在台中搭客運過去,因為沒有確切地圖,我一直搞不清楚狀況,一直去煩櫃台小姐,揮霍盡了她的耐心後,我走到站牌下,想說那就賞我一個痛快吧,無論如何坐下去就對了。帶著訪談對象給我的一些指引,我一路一直很小心的看著窗外,雖然有疑問但也不敢問司機,但是這班客運沒有定點停車,要下車的人自己走到前面跟司機說地點。
我很幸運的用眼睛找到路,嘴巴就省下來。只是下了車以後覺得,有錢坐高鐵的興奮去的差不多了,因為那只是給我這樣的生活白癡繼續安逸的屏障而已。說穿了不過就是有錢,才可以移動,但是我卻沒有體會到不同的移動方式,但那往往也是具有意義的。
我還記得去日本玩回來,我跟老師說,我去體驗了一次東京。說的時候我有點心虛,因為沒什麼特別的體驗,在那裡,有錢,有地鐵地圖就可以通行無阻,那固然也是旅行,但是說是體驗,不如說是消費,而沒有深刻體會異國的種種。
我突然想起以前還坐好久的公車上下學的日子,沒有什麼效率,沒有什麼樂趣,只是把經過的路還有店家,不知不覺記起來了。不背單字的路上,也認識了許多地方,日後心血來潮時,下車去買那家我看了很久的巧克力泡芙。我曾經在士林念過兩個月的書,每天都坐很久的公車,經過士林夜市。休學以後我再回去,都還記得哪裡有什麼店。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