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ing完以後,給自己休息的時間,開始追看美國的醫務劇。昨天晚上有一集,讓我感觸很多。
這集中,住院醫生們要面對一個「連鎖換腎」的狀況。有六個人需要換腎,而他們家人的腎會造成排斥。於是,B家人換給C,C家人換給D,以此類推。不過要說是連鎖,還差了一個A,她是一個貢獻者,不需要任何人的貢獻。
有一位病人的太太,她要為自己的丈夫,捐給別人腎臟。這位太太跑去感謝這個無私的小姐,其他醫務人員與病人,也都不斷的頌揚她的無私。然後,A小姐崩潰了,其實她是一位病人的外遇對象。感謝她的那位太太,是她的情敵。太太知道真相後,跑去質問自己的丈夫:「我為你做了那麼多,我開車載你,我無時無刻不擔心你的狀況,你居然這樣對我。」丈夫突然爆發了「我從來沒有要求妳為我做那些事,我自己就可以做了。」太太怒吼說,她再也不會幫丈夫做任何事,包括捐出自己的一個腎。
這個連鎖換腎眼看要取消,但是後來我們可愛的Bailey醫生出場。醫生跟太太說:也許妳一開始只是想要幫妳的丈夫得到腎,但其實,有五個人會因為妳而受惠。
連鎖換腎最後成功了,婚外情的女子躺在病床上大鬧「為什麼他不來找我,我為他付出了一個腎。」醫生問她:「當妳想到要為他捐腎時,妳是怎麼想的呢?」「我想這會給他一個選擇的理由,畢竟我為他捐了一個腎。」醫生的回答非常直接「他到現在都沒來找妳,我想他已經做了選擇。」女子聞言大哭,覺得自己無辜的失去了一個腎。
另外一邊,醫生推著捐腎的太太去一個病房。太太說,妳不會是要帶我去見我先生吧,我不想見他。而他們最後見到的,是因為太太捐腎而獲得健康的幾家人。他們擁抱她,謝謝她救了自己的家人。
我最近一直都會想到爸爸以前跟我說過的一句話。「借出去的錢,就不要希望人家還。」可是,當他發現我跟同學借錢時,就算是幾十塊,他都會嚴厲的叫我馬上去還人家。
他以前每次這樣說,我都覺得他好怪。現在想想,也許是那時的我還不懂,這些金錢背後代表的,是一種付出的心意。付出不要求回報,但對人家的付出要記在心上去回報。
但我覺得後者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首先,有些人並不希望你為他們付出,他們為此很困擾;再者,付出有時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很難被看見。在你覺得自己對這個人做了很多時,也許「很多」,只是你心中的感受而已。
以前上課時老師說,有些人,他們喜歡一個人時,在心裡默默的構築了許多的情意背景。在這個背景下,他們對喜歡的人做出的一點點小舉動,即便只是尋常的舉手之勞,他們都會覺得自己奉獻了很多很多。有一天,當他們了解對方的無意,他們會去質問對方,感覺自己被虧欠了。其實對方從來不知道,他有借過什麼東西。
付出不求回報,其實也是因為,這些付出是對自己的交代。因為在意,所以付出了。不是想要對方積欠你什麼東西。
因為現在念書的關係,我總是很想要把一些短言推的很廣。剛剛花了很多時間在寫後續的東西,但其實就在這裡打住才是應該的。無論世界需要什麼普遍的真理或是更抽象的思考,我們要活的快樂,這是最重要的。不要在預設可以得到什麼的時候才付出;也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只要付出就該被當成一回事。
4 意見:
我總覺得如果我要為這篇文章(或說心得)寫下意見或回覆的話,那麼一定會誤解掉這篇文章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回報若說是一種相當的對價,那麼對於人們生活習慣而言,自然是被允許的,甚至是受到鼓勵。但是,對於文章中所舉的兩個例子而言,卻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甚至存在著理所當然。
我覺得「連鎖換腎」的本質依舊是一種捐贈(不求回報)的行為,無論每個人對於換腎的這種決定存在有多少條件,依然是一種「捐」的動作,矛盾的產生來自於想要追求回報的人想藉由這種不求回報的行為來獲得回報,如果這之間沒有連鎖或條件,我想這種矛盾感就會減輕不少了吧。
「借出去的錢,就不要希望人家還。」這句話,我想應該是說外觀是「借」主觀卻是「贈」的想法吧。其他的問題也可以藉此推估。
說說我自己認為誤解更嚴重的一小部份,我也搞不清楚別人的想法是什麼,不知道 A 所做的舉動是單純的善意或體貼或想索取回報的,也不知道 B 的言語是玫瑰的花或是刺;我無法敏感地瞭解到我周圍人群的心思,或是他們的感受,他們認為合理的回報,我想,大概是因為自己似乎缺少某種天份吧。
好吧,雖然很難,但我也想讓自己不要太過於要求回報,想要這種不需惦記對價的快樂 :)
老實說,這篇文章真正的核心論點,我也說不出來。也許是因為付出與回報真的是難以估量的東西。我無法清楚的定義它們,所以不能講出一個很明確的關係。我只是希望由自己片面的解讀中,來提醒我自己,對於付出要豁達,而且要「有感」一點。
什麼是有感呢?當我聽到老師所說的那種,在心裡默默計量自己付出多少的人。有天爆發了,生氣對方何以不回應自己的付出時。我心裡想到的是:關係。人與人之間都有一種關係,但是大家經營它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直來直往的不斷與對方折衝、溝通與修正;有些人在心裡一直想說「他是不是這麼想啊?」「那我應該要怎樣怎樣。」
就我說來,我覺得後者是必然要傷心的。因為他沒有去理解對方的心意,然而他又想要持續付出,並且希望對方的回應。我想,這失去了關係的意義。我念的學科,不是不在意人的心理,但是比起心理,我們更關注的是這種心理,讓那個人做出了什麼樣的「行動」,而他人又對他的行動有什麼樣的回應。這也許是我的學科病吧,所以我會比較留意互動的地方。特別又因為,我以前是這樣子的心理人。念了這些東西,給了我很多不同看待世界的觀點。而我覺得,自己因此變得比較豁達,而且,也比較貼近真實。有些事,問了就有答案了,我因此知道今後該用什麼樣的心態與行動去對待對方。也不會讓對方之後有突然的壓力。
與其去猜心,與其在心裡一直的營造什麼,現在的我,會把這些事說出來。至於我始終說不出口的話,我也不會在心裡埋怨對方不懂我,或是不願意搭理我。因為,誰叫我不說呢?
最近我一直會想說付出這件事。我之前很久是那種,為別人做一點事,就會猛提醒對方的人。然而也不知道是哪一個契機,我突然發現,我並不那麼心甘情願的付出。好像總是想要在最後獲得別人的感激以及讚美。可是那樣活著好累喔。所以我現在,做什麼事情我都會提醒我自己: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在意,我希望那個人可以快樂。做了就是做了,他快樂我很高興,我很高興,我希望我可以到此就打住了。然後,我不會想刻意去做什麼事博取人家的回應與好感。討好人是很累的,做你自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拒絕。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人生的大道理啦。只是我對生活的一點感觸而已。到頭來我只是想讓自己快樂一點。
最後我想要謝謝你認真的回應我:)
我忽然發覺到我那習慣性的健忘也是有好處,我也是個在意回報的人,不過那種在意的感覺,卻時常因為我的健忘而突然「遺落」掉說。
雖然這樣說也不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唉。
蛤,居然是因為遺忘......
不過你也可以想想看,可能你曾經對自己沒獲得回報的付出,有過美好的回憶。
有一天我同學跟我說,他學妹對他有意,為他做了很多事,可是他真的無心於感情。
我說,我想你的學妹日後想起她為你做的事,她會覺得很滿足。可以這樣為別人付出,是一件快樂的事。
我同學就說,其實對ㄟ。他曾經瘋狂追過一個女孩,為了她排了滿地的燈與花瓣。那女孩並沒有因此跟他在一起。可是當他想起那時悉心設計的橋段,覺得很滿足,自己曾經這麼熱烈的投入在一個人身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