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小時候,總是會期待有一個一直陪伴自己的朋友。下課可以一起玩,一起去福利社,一起回家,回家以後還要講電話。當時常常會因為朋友而患得患失,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發現很多事可以自己去做。那時對於朋友的在意,就不再是一種有形的需要人陪伴的需求了。不會再那麼在意,要怎麼樣可以留住這個朋友,反而在此時,可以表達出真的自己,也能努力去挖掘對方。想必是有些共通點讓我們有話可以聊,或者是我們實在差異太大,在彼此身上學習。總之我覺得友誼是一種讓彼此都可以成長,而且覺得有力量的神奇東西。
也許是這種觀念,現在的我不喜歡藏話,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想法啊,如果我說出來,還有討論交流的空間;若是對方覺得無法接受,我可以把這種不茍同的情緒,說成是柔順的緣盡嗎?朋友的緣份到此如果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不用強求也不用怪誰不夠貼心或是太過強勢。有時人家說我講話太直了,我都覺得,這沒有辦法了。如果我直言而出的是太過刻薄或不真實的話,是我的錯。如果是我真心的話,你不能接受,那我想,以後我能講的界限,自己心裡就有底了。那你別再怪我跟你不夠掏心或是不認真當你的朋友什麼的。
朋友不會是動也不動的持續一輩子,在彼此都在摸索成長時,可以交換意見一起成長那真是太棒了。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再也沒有交集,就承認而且接受吧。現在,我聽到人家跟我說「你為什麼不...」會覺得很不對勁。而且覺得很心冷,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還能為對方做點什麼時,做一些「我們會做的事」。如果有一天已經是對方問我「你怎麼不為我做○○事。」我有時也會忍不住咕噥來往帳簿中我支出的地方,但我知道順着這個邏輯下去,我就變成自己不同意的那種人了。
反過頭來說,現在做什麼事時,不會刻意去想「這是我為你做的。」想為朋友做的,我就會去做,就算有點麻煩;不想做的,就不勉強自己了,因為我不希望有一天我會心不甘情不願的做了一件事,然後找機會說「ㄟ,你看我為你做了這些。」;更不想勉強自己去履行朋友的責任,然後在背後說,某某人真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