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研究室,埋頭做著打工的事情,無可避免的想到政治社會學的報告。其實我很瞭解,在面對這種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時,循序漸進永遠都是最好的方法。若不分攤成每天一點點,到最後的一大坨,只會非常的氣自己而已。
所以我又開了WORD檔畫了表格,這個動作我高中常常做。每個禮拜我去開爸爸電腦,印一張空白表格,把這週預定想念的書平均寫在在每一天的每個時段裡。有一天我媽媽看到我的計劃表,哈哈大笑。她也對,從小我就是個感覺派,一向靠衝動行事。
國三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一張表格,是一個月的日曆,他叫我們把要念的書每天平均分配,念完就用螢光筆劃掉。國三的我已經開始害怕升學的路,當時全校只有兩百多人我考一百九十幾名。反正,也沒什麼好失去的,就做吧。老師說計劃裡可以有一天是happy day,同學都說他們每天都要happy。但我,我只用了一天be happy,我當時覺得什麼都來不及了。
第一年考高中,我有進度的地方都考好,唯有一直以來的死角數學,終究無法因為幾個月的計劃而考好,結果我並沒考上喜歡的學校。但這個念書習慣一直跟著我,重考時是這樣擬計劃,後來考上高中也如此。這個計劃表的好處就是,當年我用在聯考前衝刺的表格,如今是每個禮拜都會重擬一張,為免段考時繃的太緊,日常生活中我就一點一點的念,而且這次的計劃不忘加入每天寫20題數學。這個計劃讓我三年的高中生活很順遂,不用開夜車也不會吊車尾。
正當我以為人生所有事都有個計劃時,爸爸就這樣跳tone的走了,在我高三的時候。後來上了想上的大學,處在一個老有一堆人在探問「什麼是存在?」「你覺得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系,在一個大環境已不再有戒嚴等等可供控訴之處,無虞的生活環境就成了劍靶。跟我同屆的哲學系同學總是對生活有無止盡的抱怨與探問,我不懂那個世界,但我學起那種不屑世事的調調。在我自己的房間裡演練,有時翻想過去種種有組織的生活,不知不覺淚流滿面覺得其實一切都是虛幻的。就這樣混過我的大學四年,對於哲學居然就這個輕易的進入,又不帶點什麼的離開了,不有人常說哲學是人生的根本嗎?教科書也是這麼說的。有人問我,你們哲學系在念什麼。「我不知道」我不是說不出口,而是我真的不知道,那幾年我都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檢討我所謂的計劃到底哪裡出錯?
計劃總歸是人定的,即便外在不可抗力因素會一直來,你終歸要為自己擬定一個方向。在兩個失敗的工作以後,決定要考研究所也是一個計劃。我還是帶著以前的習慣,買了一本筆記本,按日子平分要念的範圍,念完以後,把念好的地方劃掉。幾個月以後我在榜單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我很高興,真的,我知道計劃是如此而我做到了,這次真的把它做到了。以往我老是要怪跳tone的人生事件,可是我真的也慢慢感受到,人生會一直過,你要花時間驚訝那些意外是你的損失。但是,你還是要從中學點什麼。那些訂好的計劃不容質疑,所以當時在家陪伴父母的時間很少,這是永遠都不可能改變的事情。
所以在計劃外,我又開始練習一種新的招式,訂了計劃然後反悔它,跟一些我在乎的人一起,或是根本不做任何事情,瞎混。而且,我也累了,也懶了。可是,藐視計劃的下場就是,在你計劃中明明可以做完的事情,你卻一天又一天的拖,白色紙張上沒有任何完成劃記的痕跡,等到deadline,你發現自己很愚蠢。不是因為違背了計劃,而是你又何必訂一個,你不會遵守的計劃?
昨天晚上我認真的想了想,這次我需要一個計劃,我有事要做,在那之前我該用計劃把其它事情好好的調度一下。不為計劃本身,我就是,有我想做的事情了。
根據這份計劃,我會在一個禮拜內,把剩下的報告完成九成九。這次妳要好好做啊,不是因為計劃本身,是為了妳之後想要做的事情。
其實,妳還是需要一個計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