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作家之夢

最近我喜歡的作家又出了一系列的散文集,只有誠品有賣。不管它的價位,我買了。臨走前看到另一本散文集,來自我曾經讀過小說的一位女作家,花錢總是有股莫名的豪氣,就一起拿到櫃台付錢。

為什麼我會看過那位女作家的書?有一個小故事。高一的國文老師,有一個課程要求:查課外資料。當年的我們是網路剪貼一族,大家都是去搜尋之後貼上。第一學期老師非常的不滿意。第二學期,那時我自己念國文自修也有點感受(真是一個有趣的東西,我覺得即便是參考書都可以寫得很引人入勝,所以我念書幾乎都念參考書),加上老師一直強調要有自己的看法,我就在查到的每篇資料後面,用原子筆寫下我的感想。

我一直都是一個多話的人,而且是一個對什麼東西都有感想的人,無論是無病呻吟還是憂國憂民,寫那個東西對我來說,根本就是一種享受。學期末最後一堂課,老師叫我們自習,她改我們的資料。改到一半抬頭說「誰是7號?」我舉手。「妳的參考資料做的很好,做的很好。」

然後她送了我一本書,那時這位女作家還是新銳。不過我高一已經是10年前的事情了。現在那位女作家依舊有市場,她的簡介從十年前的「尚在攻讀博士」已經變成一個因為工作而常常全球奔走的人。散文裡許多搬遷流動的紀事。

她說到自己搬家時清理雜物,有許多小說的想法還有雜想,未成形的故事,她正猶豫該不該丟棄。我也想起在青春期時,我也有很多手寫的東西,有些憤恨父母的日記,有些短短的言情小說(男主角總是籃球校隊,女主角則是有點man的美女,哈哈)還有劇情創作,跟報紙報導。我叨念的本事化作文字竟是這麼多面化啊。前幾次搬家的某一次,我翻開國中的筆記本,有幾個小說idea,當時我因為無聊的靦腆而丟了它。如今只記的起一個故事。

當時我聽了一個傳說:呂洞賓追不到女孩子,所以情侶如果去呂洞賓的家,也就是指南宮,他們就會分手。然後我就想寫一對情侶是如何想證明自己情深不渝,而攜手走了一趟指南宮。但往後的他們遇到的已不是對命運言敗這種調調,而是面對生活中諸多細節磨合的為難。而他們還是想要相信自己可以戰勝呂洞賓的宅男怨。我的原意是設計他們為挑戰而苟延殘喘。但僅是一個概念,都無法化為故事。(如今我覺得,也許可以設計他們的感情根本很虛浮,卻要靠著對抗點什麼而撐起來)

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有趣,雖然也很幼稚。我想小時候我看了太多的閒書,使得我可以看見成人的困擾,但我看的見,卻沒有體會。所以懂得模仿那種硬是要挑戰呂洞賓的執著,卻說不住如何挑戰?這種挑戰又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對於生活的一無所知,純由書本去理解而不著地,所以我才會有那些只能是idea的idea。

反倒是現在可以體會一些事,或者身邊真的有些值得紀念的故事後,我喜歡寫的熱情已經沒有了。

今天我去幫老師收同學的期末小說創作,等待時間翻閱了幾本,讀到一本令我相當感動的作品。寫人性的轉化與成長,把角色細緻的刻劃出來,而且在他的轉折中還蘊含了作者本身想要傳達一種對於生命的情調。這本小說既是老梗,又有新枝,實在寫得很好。

也看到一些個人沒多大興趣的作品,可是,終究它們躺在那還是給了我一點感受是:創作是一種心血的投注,無論結果也無論評價,可以盡力寫出一本小說,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想想我人生中沒有什麼明確的志向過,但是我一直的興趣就是寫東西,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偏好女作家的作品多一點。我一直想把她們投射在我自己身上,就現在這狀況來說,我似乎與出版路無緣。尤其是這一兩年,對於自己在物質與社會責任兩者的缺席覺得很恐慌。尤其更能了解一個創作者,又稱自由業的人,他們在創作中的愉快我是可以想見的,而我也可以明白他們可能有的掙扎。就好像這學期修課的同學,寫小說的人到後來有許多,把期末評量改成考試,因為太趕了,因為其他課就兼顧不到了,也許是個人對於創作的迴避。

今天看到那本小說,真的是驚喜連連啊,以後如果她可以出書的話,我會掏錢去買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