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學術兩個字好辛苦

上個週末我去充當一場文字學研討會的攝影。因為是攝影,必須留下每位發表人、評論人,以及發問者的影像,我就在會議中聽到了許多與我實在無關到不行的論文發表。

有件事情讓我有點感嘆。有些發表學者會說,這不算是論文,而是一篇讀書心得。當然,這可能是謙辭,但也許是因為時間過於緊迫,不及再修,拿來匆匆發表。學術研討會上這樣的言論出現不只一次,我有點搞混了。研討會是扮演催生一篇文章的角色呢?還是給予作學術的人可以公開成果,得到指教的機會?

小小感嘆。但這些東西不是我主要想說的。對文字學、出土文獻一竅不通的我,硬是聽了發表後無所適從。但從評論人的相關指教中,卻獲益不少。

以前修課時,老師曾經訓練我們分組報告後,對他人提問,也接受他人提問。

當時的報告題目是比較兩個理論家。我們在竊竊私語說「啊他們怎麼會把這兩個擺在一起。」質疑他們一開始就選不對人了。一向爽朗親切的老師在旁邊聽到,罕見的皺起眉頭不友善的說「你們也有一樣的問題。」

老師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也不該這樣比。他想說的是「比較是一個論證、被建構出來的過程。」我們不該直接挑明問對方「你題目怎麼這樣訂?」而是應該就對方內文的邏輯與論證,去討論這樣的系統下究竟有什麼不妥當,或是非常有創意的地方。

去質疑人家一開始的題目,是很方便但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也否定了對方鑽研這些東西的努力。

我覺得知識分成兩種。一種是有公斷的,資料明明白白擺在那裡,你沒看到是你不夠周到;另一種是個人思考框架的問題,這無關對錯,但你該有自己一貫的邏輯。大多數時候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同樣的資料,用不同的理論框架去詮釋,可能會得出很不相同的結論。

而我覺得學術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於個人獨到的見解,而且是根據於事實的見解。簡言之是學者本身的一套系統。當然,這些系統都可能被挑戰,但挑戰也意味著它們會更完善。 聽到那些發表與批評,我總是一直想著學術真是一件辛苦卻了不起的事情啊。

最近我非常的不學術。我一直跟朋友出去玩,或是去研討會賺錢,回到家的時候累得什麼也不想做,就躺在床上看dvd然後睡著。

這次去了研討會後突然有點醒過來,雖然有些學者說來發表讀書心得。但我同時也見到有些學者的心血結晶,還有評論人對要評論文章所做的功課。要罵人,喔不,是評論人,是一種學術的展演,絕對不像是我們當時直接質疑其它組標題那樣的膚淺。

我曾經聽一個老師說,學術路上會有徬徨,但若心中長存一個典範,是精神上的依賴,幫助我們繼續往下走。這次研討會中,我真的遇到了一些可謂典範型的人物。

其實我無心學術,念書對我來說是一種有點掙扎的狀態,但我想無論是有心或無心,有些典範就是給了你力量。即便你不想再走上學術這條路,他們那種可以用在生命中的治學態度,他們對於自身詮釋系統的設計,對於資料搜集所下的苦功,在人生中全部適用。

我很喜歡看一個女老師的部落格,當時我同學跟我說「有一位女作家的部落格妳該去看,妳行文調調跟她有點像。」我點進去一看,我的文句不及她流暢優美與深刻,可是她看待事情的角度,真的跟我是同一個調調。後來我念了研究所,也就更能體會她的文章中,說到念碩博士時候的甘與苦。

後來我養成習慣,定期看她的部落格。每一陣子上去,總是會見到她說最近寫論文啊,看書等等的,有點苦悶卻有充實到令人嫉妒。也去買了她的書,她常在文章裡說到以前念書的故事,一個人在美國,帶著幾箱書與衣物,終日與書本還有焦慮相為伍。克難的學術之路在我眼中卻是無比浪漫。學術啊!這種苦楚賦予它一種獨特的美感。

真的是很諷刺哪,我每次看她部落格,都是在打混的時候。每次看完我都有一種自己要振作起來的錯覺。不過那畢竟還是有點難,我喜歡她在於她細膩的心思,以那樣的心思寫出來的留學苦讀經驗倒是第二層了。所以她無法做為我學術上的典範,我也會幻想自己像她一樣孤身離鄉背井,那是生活方式的憧憬,而非學術。

不過我這次研討會倒是真的看到一些典範。

只是這些典範對我的影響有多大呢?譬如說,我現在怎麼還在這裡打部落格啊?

學術不是我的心思,我喜歡的是寫東西。我期許自己多讀書,只是希望我可以更不費力氣的吐出文字。雖然有時候我會問自己「學術不就是一直讀書一直寫東西嗎?妳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嗎?」

這就是我徬徨之處啊,但截至目前我是怕了學術兩個字。

1 意見:

doristalk 提到...

我好喜歡妳這篇文章
尤其是這段:

我們不該直接挑明問對方「你題目怎麼這樣訂?」而是應該就對方內文的邏輯與論證,去討論這樣的系統下究竟有什麼不妥當,或是非常有創意的地方。

去質疑人家一開始的題目,是很方便但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也否定了對方鑽研這些東西的努力。

我覺得知識分成兩種。一種是有公斷的,資料明明白白擺在那裡,你沒看到是你不夠周到;另一種是個人思考框架的問題,這無關對錯,但你該有自己一貫的邏輯。大多數時候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同樣的資料,用不同的理論框架去詮釋,可能會得出很不相同的結論。

而我覺得學術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於個人獨到的見解,而且是根據於事實的見解。簡言之是學者本身的一套系統。當然,這些系統都可能被挑戰,但挑戰也意味著它們會更完善。

因為最近我在做口頭報告的時候
也訂出方向錯誤的題目
可是我花了好多時間去準備
所以大家還是一直說很佩服我
但我還是忍不住和老師說對不起 我的題目出錯了
結果老師事後還很感性的跑回來和我們說
學生本來就是來犯錯的
如果完美無暇 他就不用當學生來學習了
其實我們都不了解
老師的心態根本就不在乎妳做得對不對
而是你的學習心態到底夠不夠

聽了老師的話 我知道我不該再一直自責
而是勉勵自己要有更認真的求學態度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很怕犯錯而害怕嘗試的人
可是現在我慢慢學著突破了
因為我現在知道 如果老是裏足不前
經驗值只會一直停留在那裡
對自己一點幫助也沒有 只不過是暫時的苟且偷安而已
沒辦法使我面對未來更多的難題

另外我也好喜歡這一句:

學術啊!這種苦楚賦予它一種獨特的美感。

我讀過妳給我看的那篇文章了
有些地方的確寫得很精采很細膩
讀完文章 我覺得作者的內心應該是痛苦的
即使是講臺前的喝采也沒辦法彌平她的空洞
這好像是有點對於自己的生命完全不由自主的無奈
有時候明明想努力掙扎走出自己的路
可是到頭來還是必須一直符合社會價值的期待
而她一路配合得很辛苦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
有時候孤獨的蒼涼的美感 似乎比起平淡無味的幸福
來得更精采許多
不論選擇了哪種人生風景
似乎總是不能兩全其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