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晚上,我有去中正紀念堂靜坐。
朋友聽說了,還特別打電話來,要我注意保暖。我也覺得健康是最要緊的事,所以把自己保護的很好。不只我,大家都被保護得很好,有吃有喝,還有人在前面不斷想把場子炒熱讓大家不無聊。只是想要去靜坐的我,本來打算坐到十二點回家。十點的時候,我心想「這真是夠了。」就回家了。
在這裡把自己與那些靜坐的人切割開來,不知道是否也算是一種政治手段。很多事情,包括我自己看待事情、實際做出的行動,無不包含各種考量與計算。總體效益最大,我才要去做(這已經是功利主義的調調了,而我們總是鄙夷功利兩個字)。
即便相信在行政院前的靜坐的正當性,由它再延續下來的活動在我眼中,卻變成不知所謂了。也許我該嘆惋一下我沒有在第一時間響應,嘗一下被抬走的滋味。當坦白說當時我並不懂,也沒有花心思去懂這個活動。我只是有股焦慮感,因為有很多我認識的人都會去,而我不去,顯得很沒有社會使命感。當我真正想行動的時候,已經過了抬人的時間與地點。我錯過了歷史的一刻啊,同學講述她被拉扯當時的情況,我還躺在研究室草蓆上閒閒的念我的reading。我並不可惜自己身為社會所的學生,無從體驗那種受迫的情境,因為我了解,那就是我的選擇。當時的我想做的就是窩在研究室吹冷氣而已。
當我決定要去的時候,不僅是我認同它的訴求。也因為我很想去體會那種感覺,誰知道一輩子有幾次機會參加這種活動?它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經驗,我了解事情並不往往是那麼簡單。起意也許簡單,一旦牽涉到了更多的人與物,交織的網絡就不再理得清了。這不是誰的錯,更不是誰在蓄意挑動,當人跟人串聯在一起形成關係後,那關係有它的自主性,而不只是人與人腦袋的相加總而已。
這幾天我也看了很多評論,還有責怪:「學生不好好讀書,跑來這邊靜坐幹嘛?」「不食人家煙火的學生。」
位置不同,腦袋也不同,我百分百贊同這句話,也覺得這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特徵之一,我們分工明顯,各司其職。說直一點,當上班族在電腦前,勞工在生產線上,做著他們的工作。學生在學校裡,或是在學生這樣的身份中,也在做自己的事。學生也許念一些十年以後自己回頭看,都大呼「脫離現實」的理想論述,也許說一些天真卻不實際的話,但是我從一些懷抱理想的學弟妹身上,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社會關懷,真的蠻感動的。那都是學生在這個位置上可以做的事情。學校提供我們一個場所,一些資源,讓我們可以來反思自己。
再過幾年,也許再有這種活動。我那時也許是開車經過,然後缺一聲「真是無聊的學生。」可是我在這次活動中,看到的是不斷在學習的學生,這句話出自我的真心。(近日看到太多反諷文章了,老是怕自己也掉進這種修辭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