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等待我的那些條件

今天中午跟賴老師去吃飯,聊了研二的一些規劃,包括助理工作、之後論文的走向,以及要找哪位老師指導的事情。有些事情別人不說,我真的不知道,但他怎麼輕易的劃了幾點,勾勒起來已是完整的輪廓,使我對研二的生活有了底。我心裡覺得好險喔,要是沒跟老師聊過我根本沒發現這些好的條件。

不過重點不在於跟老師吃飯這件事,而是我對週圍的懵懂。大概知道自己的問題,我是一個夢想與現實分離的人,有個夢想,卻不知道要動用哪些資源與條件來完成,如此一來,我最貼近夢想的時候,就是我心裡想望它的那些時刻,要不得。活在雲端與踩在地板上是兩種不同的過法,前一種盡是唯美與希望還有不可能實現,但唯有真正踩在地上,忍受風吹日曬,才能夠知道自己適合走哪一條路,才能儲備有用的力量,去走那一條路。

我以前一直覺得,什麼都要講現實,這樣真的好現實喔,哈哈,這看起來像是無意義的語句迴圈,但總之我就是不喜歡「現實」一字的種種含義。不過,那是小時候的特權,長大以後,必須要面對的、克服的,就是現實啊。

我可以在心裡把一件事情設想千萬遍,而它也許一曝曬在現實下,瞬間融化。久而久之我知道這樣是很傷的,徒然內耗自己的思慮,畢竟內在的東西轉來轉去就是那些,玩不出新花樣,我相信這樣不斷內在思慮的結果就是沮喪還有空洞,向外探求才會有成長的空間。是後來,我才漸漸發現現實可以是一個正面的詞。好像是從大二開始吧。那時候家裡有了一些變故,我必須要打工賺生活費,我還記得剛開始,戰戰兢兢的,每天的晚餐都是25塊的魯肉飯,唯恐用到月底錢會不夠。我跟媽媽搬到比較便宜但是離捷運站遠的地方,我們常常一起氣喘吁吁的走著長長的上坡路。那段日子,說苦嗎,也還好,對現實的體認在這一點一滴中落實下來,那不必然可怕,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了好幾年,久到我幾乎忘記了當時心裡種種不舒服的感覺,而視它是一個意義深重的啟蒙時期。

這種個人歷史的考察總是會得出一個結論:過去牽絆我們的,最後其實扶持我們。這是我們自身歷史的發展,如今扶持我們的,就變成我們的條件。不過,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好的部份是,我總是會忽視這些條件予我的可能,視它們為歷史而不是現在。我相信現實在我身上澱積了好的東西,但是那些被動的部份,是我曾經耐受過而得到的。我卻很少主動去發掘,現在生命中的現實,究竟有什麼東西是我可以主動爭取的。

相信過去的現實,也要正視現在,被動耐受的與主動爭取的,一樣都是你的可能的來源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