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某位老師說緣份

一直覺得老師的緣份說很經典,老師不願意具名,但是他說可以貼。
-----------------------------------------------------------------

我們一生總會碰到許多人,我們總是跟別人有生命的交集。這就是緣。所以說穿了,緣就是條件的和合。當條件產生了,緣就產生了,這就是緣起。今天我們為什麼會見面?為什麼會在同一個教室上課?為什麼會在同一個研究室工作?都有它主客觀的因素和條件。當這些條件產生了,於是就見面了,這就是緣起。然而條件會產生,條件自然也就會消失。當見面的條件消失了,彼此就分離了,這就是緣滅。小至一天一時,大至一生一世,都無非是條件的和合,這就是緣起和緣滅。

當我們的生命和別人產生交集,這是緣起,這是泛指人間的聚散離合。由於西方宗教不講現世,認為現世所有的一切無非是前世之因的呈現,往往就認為現世是苦的,因此要講離別苦。又因生命的無自性,所以也要了悟生命的無常,正如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緣起自然會有緣滅一樣,因此要人不要執著。這是西方宗教所認為的。

但是,在生命的碰觸中,總是會有一些值得我們在意和珍惜的,當我們好不容易才在人海中與某人碰觸出生命的火花來,我們又怎麼忍心讓生命的交融從此就消失了呢?我們又如何能不執著呢?我們的人文精神和西方印度不同,我們不只講緣,我們還講緣份,這是在緣下多了一個份定。也就是說我們期望將好的善的緣繼續延續下去。

但是份定又談何容易呢?這是一種價值體系和外在條件的總合。中國人過去講門當戶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門當戶對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包含了價值觀、生命的廣度、深度,甚至高度的,它不只是現實中的財富地位等世俗價值的意義而已。

然而,要在人間要和他人碰觸出生命的火花,要能相携相協,要能自然和合,又豈是容易的呢?因此我們不必刻意杜絕外緣,但也不必一直去製造條件。來的時候,妳就是會知道。

0 意見:

張貼留言